1.1.3.3 就业与社会保障
1. 定义与重要性
1.1 定义
- 就业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合法收入的社会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的一种社会福利体系,为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1.2 重要性
- 保障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两者共同构成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 促进共同富裕:通过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 推动经济发展: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消费动力。
2. 就业政策与改革
2.1 就业优先战略
- 确立就业优先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增加就业岗位。
- 优化创业环境,支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2.2 稳就业举措
- 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实施专项行动促进大学生就业,如“三支一扶”计划、“基层项目”等。
- 灵活就业支持:发展平台经济、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机制。
- 农民工就业支持: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服务,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2.3 创业支持政策
- 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优化创业服务平台。
- 提供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1 基本养老保险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建立个人账户制度。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针对无固定职业的城乡居民,国家给予财政补贴。
3.2 医疗保险
-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职工、城乡居民,解决居民基本医疗费用问题。
- 大病保险:在基本医保基础上对大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
3.3 失业保险
- 为因非本人意愿失业的职工提供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并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3.4 工伤保险
- 对因工伤残或职业病导致劳动能力下降的劳动者提供经济补偿及康复服务。
3.5 生育保险
- 为职工提供生育期间的工资收入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费用报销。
4. 政策支持与实施举措
4.1 主要政策文件
- 《就业促进法》:明确就业是国家优先支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强调就业公平。
- 《社会保险法》:规范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运行机制。
-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强调稳就业优先目标,优化劳动力市场政策,提升就业质量。
4.2 具体举措
- 就业保障:通过产业政策带动就业增长,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
- 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 社会保险覆盖:逐步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保障流动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权益。
- 托底保障:对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确保基本生活保障。
5. 实施成效
5.1 就业领域
-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提升:通过专项计划和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显著提高。
- 农民工就业稳定: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 新业态就业发展:灵活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平台经济创造了大量新型就业岗位。
5.2 社会保障领域
- 覆盖率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0亿人,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5%。
- 待遇水平提高:养老金待遇持续上调,城乡居民医疗报销比例不断提高。
- 服务效率优化:全国社保一体化信息平台建成,实现跨省异地结算。
6. 面临的挑战
6.1 就业结构性矛盾
- 技能供需不匹配,部分企业“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并存。
-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6.2 社会保障可持续性
- 随着老龄化加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一定的收支平衡压力。
-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仍然偏低,社会保险覆盖存在盲区。
6.3 新就业形态的权益保障
- 新业态劳动者(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尚不完善。
7. 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7.1 历史意义
- 就业与社会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7.2 现实价值
- 提升劳动者生活水平,增强社会成员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 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8. 重点考点
8.1 就业优先政策的内涵
- 如何通过政策扶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
8.2 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与覆盖范围
- 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运行机制与政策重点。
8.3 挑战与解决措施
- 针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社会保障可持续性、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应对政策。
[下级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