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理论来源。以下是其具体内容:


1. 定义与基本原理

1.1 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理论。

1.2 基本原理

  • 1.2.1 唯物史观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1.2.2 剩余价值理论
    •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工人的来源。
    •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 1.2.3 阶级斗争
    •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无产阶级通过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2. 核心内容

2.1 哲学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是螺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 历史唯物主义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源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 社会形态的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2 政治经济学部分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时间中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
  • 经济危机
    •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结果。

2.3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 无产阶级革命
    • 工人阶级联合其他被压迫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共产主义社会
    • 消灭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

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1 传播与实践

  • 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3.2 发展与创新

  •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4.1 理论意义

  • 为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 指导社会主义实践,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4.2 实践意义

  • 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5. 重点考点

  •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剩余价值理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试题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