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基层民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人民群众在基层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1. 定义与本质

1.1 定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城乡基层群众依法通过直接选举产生自治组织成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治理的制度。主要体现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运行中。

1.2 本质

  • 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直接形式。
  • 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不同于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 基本内容

2.1 基层自治组织

  • 村民委员会
    • 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由村民依法选举产生,负责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 居民委员会
    • 是城市社区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由社区居民依法选举产生,负责社区的公共事务和服务。

2.2 自治的主要内容

  • 民主选举
    • 基层自治组织成员通过差额选举或直接选举产生。
    •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 民主决策
    • 村民会议或居民会议是基层重大事务的决策机构。
    • 涉及公益事业、集体经济分配、规划项目等事务需经过群众讨论表决。
  • 民主管理
    • 对基层事务和公共资源进行自我管理。
    • 包括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
  • 民主监督
    • 通过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形式监督村干部的工作。
    • 发现问题可向有关部门举报或提请纠正。

3. 法律依据

3.1 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1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实行群众自治。

3.2 相关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组织法》

4. 特点与优势

4.1 特点

  • 群众性:基层群众是自治的主体,享有广泛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 自治性:基层事务主要由基层群众通过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 法治性:基层群众自治必须依法进行,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利。

4.2 优势

  • 体现人民民主:直接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 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基层民主制度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区凝聚力。
  • 提高治理效能:把治理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5. 实践方式

5.1 村民自治

  • 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由全体村民依法直接选举产生。
  • 村民会议: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土地承包、集体经济收益分配。
  • 村务公开:定期公开村集体财务状况和村务活动情况。

5.2 城市社区自治

  • 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
  • 社区服务:组织开展卫生、治安、文体等活动,解决居民日常事务。
  • 社区共建:通过联动机制与政府、企业合作,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

6. 历史发展

6.1 起源

  •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推行农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形成村民自治的雏形。
  • 20世纪80年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标志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律化。

6.2 发展阶段

  • 改革开放后:基层民主迅速发展,村民自治、社区治理等制度逐步完善。
  • 新时代: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探索智慧治理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

7. 现实意义

7.1 理论价值

  •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特点。
  • 是对西方民主形式的补充与创新,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优势。

7.2 实践价值

  • 强化基层治理:把治理重心下移到基层,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
  • 增强群众参与:通过直接选举和决策,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参与感。
  • 促进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8. 重点考点

8.1 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的区别

  • 范围不同:村民自治主要在农村,居民自治主要在城市社区。
  • 管理内容:村民自治更关注集体经济事务,居民自治更注重公共服务。

8.2 基层群众自治的具体内容

  •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8.3 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保障

  • 宪法和相关法律如何规定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利。
无章节练习,请进入下一级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