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人民政协作为政治协商的主要平台共同构成的政治体制。
1. 定义与本质
1.1 定义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重要形式。其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实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2 本质
- 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不同于西方多党制,也不同于一党制,而是一种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的多党合作。
- 团结合作、民主协商:以合作为主旨,以协商为主要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2. 制度组成
2.1 中国共产党领导
- 执政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 方向引领:保证国家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
2.2 各民主党派
- 地位与作用: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反对党。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
- 八个民主党派: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 中国致公党(致公党)
- 九三学社
-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2.3 人民政协
- 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 职能:
- 政治协商:对国家重要事务进行协商。
- 民主监督:对国家机关和党员干部的工作提出批评与建议。
- 参政议政:在重大政策制定、法律立法、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3. 基本原则
3.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中国共产党是多党合作的核心,提供方向引领。
- 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与政治协商和决策。
3.2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长期共存: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相互支持、合作共事,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 互相监督: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决策和执行进行监督,同时接受执政党的指导和监督。
3.3 政治协商
-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事务进行协商。
- 协商内容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3.4 团结合作
- 多党合作以团结和共同发展为目标,避免党派之间的对抗。
- 确保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4. 制度功能
4.1 政治协商
- 定义:就国家大政方针和重要事务进行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 形式:
- 人民政协全体会议。
- 政府与政协的座谈会、专题协商会。
4.2 民主监督
- 定义: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通过监督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执行提出建议或批评。
- 方式:
- 提交提案。
- 调查研究报告。
- 政府工作评议。
4.3 参政议政
- 定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与管理。
- 作用:
- 提出立法建议。
- 参与政策讨论。
5. 制度优势
5.1 符合中国国情
- 结合中国历史和文化特点,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政党合作制度。
- 避免了西方多党制下党争对抗的弊端。
5.2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 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形式,充分表达和吸纳各方面意见。
- 扩大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渠道。
5.3 团结和谐
- 实现不同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广泛合作,避免了政党对抗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 保证国家政治方向的一致性和社会的团结稳定。
5.4 提高决策科学性
- 通过多党协商和民主监督,广泛吸纳不同观点和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6. 历史发展
6.1 形成阶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多党合作制度。
6.2 发展阶段
- 改革开放时期:多党合作制度逐步完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
- 新时代:多党合作与协商民主被赋予更多内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7. 现实意义
7.1 增强执政能力
-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
7.2 构建和谐社会
- 通过团结各方力量,汇聚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3 推动全球治理
-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独特的民主治理模式。
8. 重点考点
8.1 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人民政协参与。
8.2 民主党派的职能
-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具体表现。
8.3 制度优势
- 团结合作、广泛参与、监督有力。
[下级知识点]
无章节练习,请进入下一级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