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1. 定义与形成背景

1.1 定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2 形成背景

  • 国内背景
    •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
    • 人民群众对更高生活质量和公平正义的要求不断提升。
  • 国际背景
    • 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气候变化的挑战日益加剧。
    • 国际竞争格局复杂化,对中国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 实践基础
    • 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特别是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思考和应对。

2. 核心内容

2.1 以人为本

  • 核心思想: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具体体现
    • 注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 关注社会公平正义,解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 协调发展:注重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代际公平。

2.3 统筹兼顾

  • 内涵: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方利益关系。
  • 实践要求
    •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差距问题。
    •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 统筹人与自然: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 实践要求

3.1 推动经济发展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3.2 推进社会公平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加强扶贫攻坚工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进绿色发展。
  •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经济。

3.4 统筹国内外发展

  • 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 历史贡献

4.1 理论贡献

  • 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了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4.2 实践贡献

  • 指导中国在“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期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4.3 国际意义

  • 提出了应对全球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如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对世界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借鉴。

5. 现实意义

5.1 理论价值

  • 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
  • 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5.2 实践价值

  • 指导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 对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6. 重点考点

6.1 基本内涵

  •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6.2 以人为本

  •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6.3 可持续发展

  • 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无章节练习,请进入下一级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