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 重要会议
1. 党的一大(1921年7月)
-
时间与地点: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后因警察突袭转移至嘉兴南湖继续举行。
-
内容:
-
召开大会的主要目的是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和目标。
-
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党章》,确定党为无产阶级政党,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
-
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2. 党的二大(1922年)
-
时间与地点: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
-
内容:
-
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的任务。
-
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强调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推翻军阀政权,争取民主共和国;第二步是实现社会主义。
-
-
历史意义:为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步骤提供了理论基础。
3. 党的三大(1923年)
-
时间与地点:1923年在广州召开。
-
内容:
-
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
-
通过合作,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参与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
-
-
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为后来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4. 党的四大(1925年)
-
时间与地点:1925年在上海召开。
-
内容:
-
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
对如何争取领导权提出了理论指导,但未深入明确具体实施策略,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虽然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
-
历史意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基本思想,但也存在战略上的不足。
5. 党的五大(1927年)
-
时间与地点:1927年在武汉召开。
-
内容:
-
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
但大会未能切实回应革命领导权争夺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
-
历史意义:暴露了党内领导权和策略的矛盾,为后续党内斗争铺垫了基础。
6. 八七会议(1927年8月)
-
时间与地点:1927年8月7日在武汉召开的紧急会议。
-
内容:
-
批判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
-
历史意义:为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
7. 党的六大(1928年)
-
时间与地点: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
-
内容:
-
是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
会议上提出了新的革命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强化了党的国际主义思想。
-
-
历史意义:党在国际范围内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
8. 古田会议(1929年12月)
-
时间与地点: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
-
内容:
-
总结了南昌起义后的经验,明确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党指挥枪”的核心思想。
-
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明确党的建设与军事力量的关系。
-
-
历史意义:为人民军队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9.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
-
时间与地点: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江西瑞金。
-
内容:
-
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
成立了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
-
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10.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
时间与地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贵州遵义召开。
-
内容:
-
批判了王明“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会议明确了军事方针,纠正了党在长征初期的战略失误。
-
-
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11.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
-
时间与地点:1935年12月,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
-
内容:
-
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
-
历史意义:对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12. 洛川会议(1937年8月)
-
时间与地点:1937年8月,陕北洛川县冯家村。
-
内容:
-
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抗日战区,支持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
历史意义:为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部署提供了指导,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发展。
13.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
-
时间与地点: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延安桥儿沟召开。
-
内容:
-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
-
历史意义:为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14. 党的七大(1945年)
-
时间与地点: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延安召开。
-
内容:
-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
提出了“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
-
历史意义:党内统一思想和路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5.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
-
时间与地点: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召开。
-
内容:
-
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
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
历史意义: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和思想准备。
16. 党的八大(1956年)
-
时间与地点:1956年召开。
-
内容:
-
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是经济文化发展与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
-
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方向。
-
-
历史意义: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初期的一次重要会议,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
时间与地点: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北京召开。
-
内容:
-
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
历史意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铺平了道路,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时期。
18. 党的十二大(1982年)
-
时间与地点:1982年9月1日至11日,北京召开。
-
内容:
-
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
-
历史意义: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19. 党的十三大(1987年)
-
时间与地点: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北京召开。
-
内容:
-
第一次系统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
历史意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基础,奠定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框架。
20. 党的十四大与十四届三中全会(1992年、1993年)
-
时间与地点: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
内容:
-
党的十四大:
-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
-
十四届三中全会:
-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改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
-
-
历史意义: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21. 党的十五大(1997年)
-
时间与地点: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北京召开。
-
内容:
-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
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
强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
-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
-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
-
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2. 党的十六大(2002年)
-
时间与地点: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北京召开。
-
内容:
-
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
-
历史意义: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新理论基础。
23. 党的十七大(2007年)
-
时间与地点: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北京召开。
-
内容:
-
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
历史意义:推动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进一步发展。
24. 党的十八大(2012年)
-
时间与地点: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北京召开。
-
内容:
-
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
历史意义: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提出了明确方向。
25. 党的十九大(2017年)
-
时间与地点: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北京召开。
-
内容:
-
大会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确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
-
历史意义:为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指引。
[下级知识点]
无章节练习,请进入下一级章节。